索 引 号:
005692130/2020-00656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生态环境局
发文字号:
济管环〔2020〕129号
标  题:
济管环〔2020〕129号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工作总结
成文日期:
2020-11-20
发布日期:
2020-11-26
济管环〔2020〕129号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工作总结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

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工作总结


2020年,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练精兵、创佳绩、争先进”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认真履职尽责,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提升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技能和效能,为全面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共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74份,责令停止建设决定书15份,立案调查316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65份,收缴罚款521.984万元;查封扣押23起,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1起、涉嫌环境犯罪8起,行政拘留20人,刑事拘留6人。对济源市鑫源矿业有限公司等34家存在违法排污单位报请市政府采取断电措施。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表现在:

1. 大气环境方面。今年截至10月底,济源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62,同比改善率13.4%。三项考核指标同比实现“两降一增”,即PM10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改善率居全省18个省辖市第10位;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改善率居全省第3位;优良天数194天,同比增加49天,增幅15.9%。臭氧累计浓度1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4%,改善率排名全省第6。特别是5至9月份,济源空气质量连续5个月PM2.5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省生态环境厅通报显示,今年7月份城市降尘量全省最低。

2. 水环境质量方面。黄河小浪底、小浪底南山(库区)、沁河伏背、蟒河南官庄和济河西宜作5个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其中,黄河小浪底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状况为优;小浪底水库南山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沁河伏背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状况为优;蟒河南官庄、济河西宜作水质类别为Ⅳ类,符合省定目标考核要求。柴庄、青多、河口村水库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3.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根据重点监控企业周边土壤质量最新监测结果,对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评价,济源示范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

二、主要做法

1. 坚持党建统领,全面打造执法铁军。充分发挥执法支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学习强国等五项竞赛活动,坚持日常执法与强化监督、理论学习与实战实操、提升能力与加强保障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软件与硬件、个人与团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比武激发潜能,通过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打造生态执法铁军。

2. 坚持聚焦实战,切实提升执法效能。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以强化督查、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专项整治、一体化专项执法等执法检查行动为练兵场和主战场,聚焦提升执法数量、执法质量,聚焦问题整改、污染减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开展“会检查、会指导、会办案、会督改”活动,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建成总揽各类污染防治问题线索查处、整改监管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调度、考评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承担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和基层政府,形成统一监管、统一考核,可量化问责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机制。今年已交办案件547起,完成244起,在一定程度起到督促和推进案件办理。

3. 通过互评互学,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为提升执法人员办案能力和文书质量,在2019年调查终结报告模板化基础上,今年又进行完善,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不同违法条款,制定了不同调查总结报告模板。通过“每个文书都有模板”“每项工作都有传帮带”和“将每个调查报告都做成示范文本”等典型示范活动,让执法规范能看得见、摸得着,可借鉴,指导各项制度和程序的落实,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利用腾讯视频,对案件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点评,通过大家相互学习,提高执法人员文书制作和办案能力。扎实用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气质量监测监控系统、视频监控、遥感检测、运输车辆门禁系统、用电监控等已投运信息化技术,密切关注“互联网+”技术在环境执法方面的运用,深入无人机飞检、管道机器人探测和走航监测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有效的生态环境执法威慑。

4. 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执法服务。在推进一体化执法活动中,突出企业自查自纠。一是编制自查提纲。结合《河南省企业环境规范化管理指南》,细化自查问题,制作企业自查提纲;结合小微企业特点和执法过程中常见的共性问题,为其量身定制自查提纲。二是强化自查服务。开展一体化专项执法人员培训,企业可自主参加省市培训,提升自查自纠工作能力;公开自查咨询电话,全过程接受咨询;受理企业不重视自查自纠或敷衍自查问题反映,重点走访,"一企一策"解决问题。三是实行"自查+检查+再自查上报"机制。督促企业自查上报问题,对自查无问题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责成重新自查上报。四是坚持“五步工作法”。第一步,发布工作方案,做足宣传文章,让排污单位放心自查;第二步,逐家执法检查,约谈警示问题突出、违法排污单位,责成重新自查;第三步,对片区和镇(街道)交办环境问题,责成督促相关企业书面承诺整改事项和违法纠正整改时限;第四步,配合交叉核查,逐家核查问题发现是否全面、整改台账是否客观管用、整改落实是否到位;第五步,曝光自查上报隐瞒违法问题、立整立改违法行为未整改或违法排污未停止的企业,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通报表彰自查认真、整治扎实企业。

5. 突出建章立制,全员参与执法练兵。健全完善违法案件查处动态交办制度,采取动态交办。将生态环境部强化督查帮扶、省攻坚办调研检查交办、日常监管、群众投诉、双随机抽查、基层网格员上报的问题,特别是涉气专项执法行动交办案件,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对调查后不存在违法行为的,由科队负责人和分管支队长两级审核,对需要持续整改的,书面移交镇街道网格监管督促指导,确保查处、整改和责任落实三到位。为贯彻全年练兵、全员练兵、全程练兵的精神,我局对案件办理实行动态交办,确保每个执法人员都有案办。对省厅组织的重点排污单位一体化专项检查、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检查和秋冬季第一轮涉气企业暗访检查交办的95个违法案件,照单全收,全部交办予以立案查处。

6. 抓好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济源新闻广播电台开播“环保服务面对面”节目8期,济源环境和济源生态环境执法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200余条,广泛进行宣传报道。对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文章,或在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进行奖励,调动干部职工总结亮点工作、宣传环保思想理念的主动性,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保护宣传员的良好宣传格局。大练兵期间共编发大练兵简报3期、环保专项整治周报45期、突击检查通报45期,发布动态信息127篇。其中国家级2篇(中国环境报1篇、中国环境新闻网1篇)、省级6篇(河南法制报3篇)、市级119篇,全面弘扬正能力、震慑违法犯罪,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守法自律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树立了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推动了大练兵活动扎实开展。

三、下步工作

在今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大练兵活动中,我局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结案率低和典型案例少等问题,下步工作中,我局将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实,巩固各类专项行动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增光添彩。

1. 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坚持大练兵与正常工作两不误,在力争大练兵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监察工作任务。二是与生态环境专项督察相结合,结合督察反馈问题,抓好后续整改及相关违法案件查处,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巡查等多种形式,明晰责任,分解到人,做到应处尽处、应罚尽罚,在实战中进步,在总结中提高。三是与环境监察执法重点工作相结合,创新监管方式,推进环境执法深入开展,确保各类专项执法检查、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双随机”、环境监察执法培训、移动执法管理使用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

2. 抓好案件办理。与公安、检察机关建立重点案件会商机制,灵活移交移送环境犯罪案件。除案件调查终结下达处罚决定移送方式外,对生态环境部门难以调查或调查受阻推进的,以线索或终结调查报告进行移交,有时根据情况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联合进行调查。做到与公安、检察部门多式联动、无缝衔接,以实战推动联合作战练兵。同时通过调查确认违法的依法处罚,情节轻微或属于整改事项的依照量裁标准进行处理。确保执法调查全部依法依规,杜绝不立案进行调查或放纵违法现象。

3. 注重练兵实效。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充分融合到污染源日常监管、专项执法检查、群众举报等当前执法工作中:以日常监管为抓手。采取日常巡查与夜间不定时巡查制度,严格日常巡查监管;以专项行动为统领,从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专项行动,强化环境监管;同时,将大练兵与“双随机”环境执法检查、“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升监察成效;以环保投诉为导向,及时查处群众投诉案件,推动“大练兵”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做到早调查、细分析、快解决、求实效,密切与群众联系,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管理水平,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力推进净土保卫战,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济源出重彩提供环境保障。

2020年11月20日

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2020年11月20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局 电话:0391-6633361

地址: 济源市第二行政区5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1900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36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