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指数是衡量城市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以及绿化情况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也是城市名片,更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源示范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
一是抓关键,不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开展精细化管控。每月召开月度空气质量管控专题会议,发布《月度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策略》,在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干扰的情况下,精准实施协商减排;实施实施D级企业季节性生产调控;指导企业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升级大气污染物治理装备和提升治理水平;推行开发区镇街道空气质量排名,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压实基层空气质量改善责任;空气质量指标PM2.5、PM10、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实现“三降一增”。
二是扬优势,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治理。确保国(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断面达到国家和省定考核目标要求;探索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保护模式,开展黄河流域水环境监管与风险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开展第一污水厂和坡头污水厂提标改造项目,启动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谋划推动化工园区污水厂建设,进一步优化水环境,为黄河达到二级水质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固根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实施济源示范区耕地污染成因分析项目,边排查边整改,利用成因排查成果,积极谋划土壤污染源头治理项目;完成9个污染地块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项目;实施济源示范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项目;督促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完成含镉渣资源回收利用环保提升改造和绿色化防渗防泄漏提升改造项目,有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四是补短板,加快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明确绿化建设任务台账,推进济渎庙景区、东区引黄调蓄工程沿岸绿化、城市综合体公园3处大型绿地建设;完成2023年第一批10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建设目标,2024年第二批10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已完成9个;完成屯水街东段、育德路、玉泉南街、河苑街、致远街5条新建道路行道树栽植,栽植国槐636株;完成黄河大道、济源大道、汤帝路、愚公路、济渎大街5条改造道路绿化,累计栽植重阳木、桂花、巨紫荆等树木8613棵,各类地被植物40362.3平方米。
为了进一步做好“碧水蓝天净土森林覆盖指数”指标提升工作,结合济源示范区工作现状,将从以下方向进行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模式,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努力实现河湖生态持续向好,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落实精准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范,确保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二是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多维度宣传环境保护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为目标,确立服务高质量发展定位,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着力培育“绿色文化”。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结合六五环境日、地球一小时、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环境保护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让环境保护思想成为各行各业、家喻户晓的主流文化,形成人人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三是统筹生态保护,夯实生态系统安全。坚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实践模式,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济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济源示范区将不断优举措、推改革,护“绿”同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确保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