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调用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宣教/环境要闻

蓝天碧水织锦绣 美丽济源满目绿

来源:生态环境局      日期: 2024-10-18 打印页面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最初的治理工业“三废”起步,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济源生态环境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
在75年探索发展的道路中,济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污染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可喜成就,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大变革的历史机遇。

环境质量嬗变史——绿水青山绕济源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历程中,济源以绿色为笔,以生态为墨,书写了一幅从环保萌芽到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那时的济源,环保队伍初次建立,寥寥数十人面对的却是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但正是这星星之火,点燃了济源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济源的环保力量不断壮大,从与城建局的合并,到独立建制的济源市环境保护局,再到如今高效运转的示范区生态环境局,济源逐步构建起了一张严密的环保防护网,让环境管理和执法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济源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量。《济源市“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济源市产城融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相继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被纳入其中,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齐头并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比翼齐飞,为济源的绿色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在六大重点高耗能行业,济源持续推行“节能攻坚计划”,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豫光金铅能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能效标杆企业;沁北电厂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被誉为“中国典范”;金马焦化荣获“全国(首批)十佳生态文化示范性企业”……济源的部分高能耗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能效提升,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能效标杆,更让济源成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试点城市,形成具有济源特色的钢铁、铅锌、煤化工、能源、畜牧五大特色循环产业链。
如今,蓝天白云成了济源常态,水清岸绿成为济源最美风景线。
在工业产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济源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2003年的重度污染到2004年的中度污染、2005年的轻微污染,再到“十一五”之后连续多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的华丽转身。
水环境质量更是令人瞩目,9个国家和省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济源连续多年水环境质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最终惠及的是广大群众。如今,在济源,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葱郁的树木,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这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源生态环境发展的最好见证。

污染防治攻坚记——铁腕出击除顽疾

回望济源的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画卷缓缓展开。
时间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面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济源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污染治理的征途。
1995年至1996年,济源依法关停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15小土”企业68家,其中取缔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54家。在造纸、酿造、制革3个行业达标限期治理工作中,济源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扎实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完成达标限期治理任务,受到省政府表彰。在“九七黄河达标攻坚战”中,济源关停了不达标的企业,使黄河流域济源境内排污水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在巩固取缔“15小土”企业成果和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济源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强化污染源限期治理,到2000年底较好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一控双达标”任务,也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济源继续深化环保行动,将“绿色”二字刻在发展的基因里。济源关闭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实施结构调整减排、治理工程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三驾马车”并驱战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实现。火电企业的深度治理、废气提标改造、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一系列举措,让济源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源在生态环境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污染治理到绿色发展,从生态修复到环境提升,每一步都凝聚着济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环境保护的征途上,济源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发展新征途——生态优先谱新篇

新时代的济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精度,守护着这片蓝天碧水净土。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全工序、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进砖瓦行业产能淘汰和整合升级,实现砖瓦行业布局调整、环境达标、管理规范、污染物全面减排。推动煤炭行业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进集中喷涂中心、活性炭再生中心建设。对工业炉窑、锅炉、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重点行业全面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设施排查整治。大力推广新能源机车,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油改电项目,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改造。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治理,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河湖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和初期雨水处理排查整治,实现污水应收尽收。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进一步降低河道污染负荷。加快消除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面推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项目,积极谋划断源、控源、减排项目。实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强化重点监管单位源头防控管理。依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作为低碳试点城市,济源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或接近100%,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城市声环境质量优良,各类放射源得到有效监控,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
回望过去,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既是济源人民在生态环境发展上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生动注脚,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力见证。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生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将继续发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精准施策、科学治理、依法监管,以铁腕手段守护绿水青山,以高水平的环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底部调用